“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引发画坛热议

   2025-10-20 10
核心提示:原标题:“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引发画坛热议(引题)名家沪上“论剑”续写美术“双城记”(主题)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原标题:“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引发画坛热议(引题)

名家沪上“论剑”续写美术“双城记”(主题)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张晋

10月19日,“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开幕研讨会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行,对百年美术广东实践的讨论热度不断升温。来自广东、上海及全国各地近30位学者、艺术家与策展人汇聚一堂,围绕“中国近现代美术与广东实践”和“广东近现代美术的区域互动与历史叙事”两大主题展开深度研讨。

“回顾美术百年‘其命惟新’过程,如果说广东是‘火种’,上海就是‘放大镜’。”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劲堃如此道出粤沪两地的天然联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磊表示,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都有着共同的使命和担当,未来需要接续传统、面向未来,塑造新时代的中国文化。

上海是岭南文化北上的“放大镜”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抢滩’上海,充分展示广东美术百年实力。如果没有这些作品,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有一半是写不出来的。”研讨会现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主任尚辉说。

李劲堃认为,自20世纪以来,岭南画派提出“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主张,成为岭南文化反向输出中原的样本,这在岭南文化史上是很鲜有的现象。上海开埠后,成为中国从传统过渡到现代形态的重要转折点,岭南画派在上海的舞台大放异彩。“可以说,上海是岭南文化北上的‘放大镜’。”李劲堃说。

“我们这次来到上海,就如同百年前‘二高一陈’在上海创办《真相画报》一样,以上海为舞台继续推动美术革新。”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看来,这次展览是一次溯缘之旅。林蓝表示,岭南与上海百年以来都有“双城记”的传奇,广东艺术家在上海投身教育、举办展览、创办刊物,他们的作品已经成为海派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画家广泛汲取海派精华,让岭南画派有了质的提升。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方土深入分享了岭东画派与海派之间的联结:早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就是一所打通南北、连接中西的“艺术中转站”,吸引不少来自粤东地区的年轻画家到上海学习色彩和素描,刘昌潮、王兰若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并没有拾人牙慧,而是将潮汕的烟火气、侨乡的开阔感和本土山水的灵秀融合起来,为传统笔墨增加鲜活的新气”。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艺委会副主任汤哲明注意到,敢为人先吸收其他画派的所长,正好反映出岭南画派革命性的特点:“与海派文化相比,岭南文化更具主动性。上海人学习西洋画,更多是别人传进来的,而李铁夫、冯钢百等广东人则是到国外取经。这种‘主动出击’的精神是广东美术百年以来一以贯之的特点。”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林明杰则将上海与广东比作一对有着百年渊源的“战友”:“无论是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还是中国艺术的现代化,海派与岭南派都遥相呼应。我非常期待海派与岭南派未来能继续并肩作战,共同推动艺术的进步。”

粤沪美术携手再创“新质审美样式”

“这次展览让我非常感动,从来没有一个地方以这样的规模、气势,以及严谨的学术梳理,拿出自己‘压箱底’的宝贝,给上海观众欣赏和学习。”在研讨会上,谈到自己看展的观后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难掩心中的感动。

作为一个具有“生长性”的画派,岭南画派贯穿了近、现、当代历史进程的美术变革。“岭南画派与海派一样,以海纳百川的精神为创新积聚了大量的思想资源,能够在不同时代不断推出‘新质审美样式’。”毛时安说。

“实际上,百年前的广东不但具备孵化现代美术的土壤,还孕育了现代音乐、摄影、电影和工艺美术。”在李劲堃看来,广东是剖析中国近现代文艺的最佳样板。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美术馆等提供完备的体系,使广东能够实现美术创作与展陈研究的一体化,也让“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品牌的推出成为可能。

与会专家将探讨“广东经验”的视野转向更广阔的经济社会背景。“广东和上海都有艺术变革的土壤。艺术变革离不开材料、技术和工艺的推动,而粤沪集聚众多头部企业和外贸企业,经济发达、科技领先。”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上海美协常务理事金江波认为,广东和上海既是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也是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在新时代的语境下,两地美术界如何继续为产业驱动下的艺术生产作出引领性和探索性的示范,值得期待。

百年美术的广东经验为海派的传承发展带来更多启迪。“程十发先生很早就提出‘海派无派’的概念。”上海美术馆策展人项苙苹认为,海派之所以被称为海派,在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而非囿于地域之见,“如果我们将广东人、浙江人、江苏人留下的艺术经典抽离,海派艺术就无从谈起。”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著名美术史论家朱国荣同样认为,上海美术应该发挥自身移民城市的优势,推动不同区域创作群体之间的交融共进。

“曾经,上海的国际化为广东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未来,上海将继续成为广东美术乃至中国美术转型的交流枢纽。”李磊期待,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和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广东和上海有机会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开展合作,推动中国美术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来源:南方日报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admin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