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是五千年前良渚文明曙光初现之地,也是当下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产业前沿。10月18日,作为第三届“良渚论坛”期间举办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在余杭美术馆对外展出,展出来自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160余位(组)艺术家、科学家等的作品,这一展览也是新启用的余杭美术馆的开馆首展。
当天,展览研讨会在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举办,多位专家学者探讨了当下艺术与科技融合创作实践与畅想。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的举办地为全新启幕的余杭美术馆。该美术馆坐落于杭州良渚新城玉湖综合体南侧水域的小岛上,建筑面积为6160平方米,于2024年竣工。馆身以双环同构的圆璧之形,营造出“悬浮”于天地之间的意象。馆体外立面采用了玉石玻璃和铝板的创新结合,在夜晚时分呈现360°动态投影。
这一美术馆利用建筑自身内部特殊结构和空间美感,结合数字化手段,营造了序厅、阶梯展厅、尾厅等特色空间,为公众提供多维度互动体验。
余杭美术馆夜景
此次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为余杭美术馆的开馆首展,以“联结·具身交互”“共生·数字教育”“猜想·生态重构”“宣言·哲学追问”四大核心板块,其中既有国际艺术家为良渚而来、为“艺汇丝路”而来的采风创作,也有中国艺术家从良渚出发对话世界文明。
开馆现场,余杭美术馆
展览中,AR(增强现实)、编程、算法、交互、装置、影像等是最常见的关键词。如作品《沉浸良渚》以良渚文明为核心载体,融合AR技术、AI生成技术等前沿科技手段与艺术设计,构建出沉浸式体验。雕塑及影像作品《易兽》以传统神兽文化为符号,借助AI算法生成视觉图谱;而创意编程互动装置《每日速写》实时捕捉观众的手势、声音与面部表情,将编程语言转化为身体可触的表达媒介;动态机械装置《循回仪》呈现文明迭代的永恒轮回;影像作品《微纳山水》以微纳米机器人的实拍运动轨迹为素材,构建如水墨般流动的动态图景。
展览现场
《易兽》 胡玥茗、林雨欣、计欢欢 雕塑及影像,2023
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计算艺术研究所的《深海智能无人潜航器》呈现的模拟未来深海科考工作场景,展现深海科学的独特魅力;作品《中国恐龙计划|编号20241123》则是中国美术学院协同古生物专家与实践者启动的项目,以跨学科方式将艺术生产嵌入地质——化石证据链,以技术图像重构生命叙事。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院长、双年展策展人段卫斌表示,“我们期望展览能够产生两种效应,一个是虹吸效应,能够把全球最新的艺术创作和科技成果纳入这个平台;另一个是溢出效应,希望在杭州良渚这个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数字经济的最前线,能够展现出中国本土和世界对话的可能,也让艺术创作和科技动能形成相互赋能和拓展之势。”
开幕当天,“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研讨会”在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举办。其中,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Lab),Future Sketches研究小组领导者扎克·利伯曼分享了以编程为艺术媒介的创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尤海鲁以“科学与艺术在恐龙中融合”为题,介绍了其所在的研究所与艺术团队的合作项目;芬兰赫尔辛基艺术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佩特里·尼苏南(Petteri Nisunen)探讨了物理、文化与历史语境如何形塑公共空间与场域中的艺术介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费俊则从“混合智能”角度切入,谈及了在科技时代下“艺术不会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