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承办,山东画院、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协办的“世象心研——杨晓刚绘画艺术展(济南站)”开幕式在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举行。展览以“世象心研”为核心理念,通过“学院筑基——从蒙养之笔到心迹溯源”“观世探微——过程中的意义生产”“聚光成境——笔墨与时代的共振”“象外之维——可能与更多的可能”四个单元,展出杨晓刚自1985至2025年间创作的速写、素描、国画作品59件,各类小稿28件以及丰富的文献,完整勾勒了其启蒙、求学、创作等不同阶段的创作脉络与艺术成就。
天津美术馆馆长马驰
作为杨晓刚的大学同窗,天津美术馆馆长马驰的致辞充满深情。他回忆了与杨晓刚的求学时光,指出展览中的多件作品是他们在校上课或外出写生时完成的,并称杨晓刚入校便展现出速写、素描和中国画方面的扎实功底。此次展览脉络清晰,完整呈现杨晓刚自少年时期至今四十余年不同阶段的作品,尤其凸显其大型主题性创作的突出成绩。他同时祝福杨晓刚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再创佳绩,为山东美术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卢禹舜
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卢禹舜在致辞中指出,“世象心研”四字,恰如其分地总结了杨晓刚多年来的艺术旅程。展览系统呈现杨晓刚四十余年来对艺术的虔诚执着,以及传统笔墨精神与时代审美理想高度融合的创作脉络。展现了杨晓刚在守正创新理念影响下,将速写的敏锐、素描的扎实与中国画的笔墨精神的紧密融合,形成的兼具造型力度与人文温度的独特语言,彰显出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指出,展览是一位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生活、照见心灵,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的艺术家的全景式回望。在致辞最后,卢院长勉励新时代创作者面对当下社会语境,创作出更多兼具东方意蕴与现代张力的优秀作品,以此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在致辞中表示,与杨晓刚相识多年,在艺术探索道路上有着深切的共鸣。他指出,杨晓刚的艺术风格始终在形与意的辩证中寻找独特表达。在深厚的家学影响下,浸染在济南悠久的自然历史文脉中,同时深受山东优秀前辈艺术家滋养,以及系统的学院派美术教育,使其创作不是简单的客观再现,而是对物象内化的提炼与对神的寄托。并认为此次“世象心研”的展览主题,是其多年来创作的凝练表达,将少数民族同胞的质朴纯粹、时代楷模的坚毅品格、重大历史题材的雄浑气象,熔铸为独具个人标识的艺术语言,彰显了艺术家应有的人文初心。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岳海波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岳海波作为杨晓刚的启蒙老师代表进行发言,以朴实话语讲述了与杨晓刚的深厚师生情谊。他回忆,杨晓刚青少年时期便在父母殷切期待下跟随自己学画,其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与艺术语言风格的追索,也为自己带来诸多能量。他用“自然流畅、深沉厚重”概括杨晓刚的艺术风格。
山东美术馆馆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刚
山东美术馆馆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刚深情地讲述了自启蒙至今的艺术探索之路,尤其对所有给予帮助、支持与鼓励的嘉宾、师长、朋友、家人表达了感谢。杨晓刚回顾,艺术启蒙时期父母给予自己的关爱与关怀,使他有机会与艺术结缘,从此踏上了这条道路。从最初的学习到形成个人独特艺术风格,每一步都凝聚着恩师们的培养与爱护。他坦言,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各方的支持,才得以在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中一直坚守。分享中,杨晓刚着重表达了感恩之情。他动情地说,一路走来,离不开挚爱亲朋的认可,师长们的悉心教诲,朋友们的鼓励,更少不了家人始终如一的理解与支持。这些是他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他表示,未来将怀揣这份感恩之心,继续在艺术领域深耕细作,创作出更多富有温度和深度的作品,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岗位上策划高质量的活动,回馈社会、回馈人民。
捐赠现场
开幕式上,杨晓刚向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捐赠了作品,徐琳为其颁发收藏证书。
展览启幕
开幕式最后,杨东奇、王书坚、张新文、刘万鸣、卢禹舜、唐洲雁、雷杰、程守田、何思清、张宗祥、王炳春共同为展览启幕。
杨晓刚作为山东美术馆馆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其创作以现实主义为底色,在几十年艺术实践中淬炼出独特的现代水墨叙事风格。他的创作始终保持双线探索:一方面以细腻笔墨聚焦彝族、藏族、侗族等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尽显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以恢宏视角深耕重大历史题材,塑造时代群像,《强国梦》《民国大先生》《南渡北归》《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代表作,深刻彰显中国人的精神风骨。展览中,入选多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经典力作与近年探索新作交相辉映,完整呈现其从人民到国家的历史叙事,以及对水墨人物画古与今、现象与本质的持续探索。
展览不仅是对杨晓刚艺术实践的系统梳理,更是繁荣山东地域艺术生态的重要举措,展览将持续至11月9日。
展览现场